植物生長試驗室是專為植物生長和研究設計的封閉環境,通過精確控制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子,模擬或創造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。其核心組成部分包括庫體、控制系統、溫度系統、濕度系統、培養系統和空氣循環系統。溫度控制系統可維持10~40℃的穩定范圍,濕度控制系統能實現45~90%RH的精準調節,配合全光譜LED光源和二氧化碳濃度調節裝置,為植物提供理想生長環境。部分高d型號配備物聯網云平臺,支持手機APP遠程調控環境參數,并集成雨水收集、廢水回用等節能技術。
植物生長試驗室是進行植物培養、生理生態研究及遺傳育種的重要場所,其環境控制和操作規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。以下是關鍵注意事項:
一、環境控制要求
溫度與濕度
嚴格控制溫度(日溫/夜溫)和濕度(相對濕度),避免波動過大。不同植物對溫濕度需求差異大(如熱帶植物需高溫高濕,沙漠植物耐干旱)。
使用恒溫恒濕設備,并定期校準傳感器,確保數據準確。
光照條件
根據植物光周期需求調整光照強度(如LED補光)、時長(如16小時光照/8小時黑暗)及光質(紅藍光比例)。
避免光照直射導致葉片灼傷,注意光源均勻性。
空氣流通與CO?濃度
保持通風良好,避免病蟲害滋生,但避免強風影響植物生長。
密閉環境需監測CO?濃度,必要時補充至大氣水平(約400ppm)。
二、實驗操作規范
樣本管理
標注清晰:每個樣本需標明植物種類、處理方式、培養時間等,避免混淆。
隨機分組:實驗組與對照組需隨機排列,減少位置效應(如邊緣與中心光照差異)。
無菌操作
處理種子或幼苗前,工具(鑷子、培養皿等)需消毒(如70%酒精擦拭),避免污染。
超凈工作臺操作時開啟紫外燈,接種或移栽后及時關閉。
水分與營養管理
定期檢查培養基濕度或水培溶液的pH、EC值(電導率),避免積水導致爛根或缺水萎蔫。
施肥需按比例稀釋,避免直接接觸植物造成肥害。
三、設備與安全維護
儀器校準與清潔
定期檢查培養箱、光量子儀、溫濕度計等設備,清理灰塵或故障報警。
水培系統定期更換營養液,清洗泵和管道,防止堵塞或霉菌滋生。
化學品與生物安全
激素(如赤霉素)、農藥等試劑需專柜存放,佩戴防護手套操作。
病害植株需及時隔離處理,避免交叉感染。
數據記錄與備份
每日記錄環境參數(溫濕度、光照值)、植物生長狀態(株高、葉色、開花時間)。
電子數據定期備份,紙質記錄存檔。
四、常見風險與應對
污染防控
真菌或細菌感染:定期消毒培養架、工具,發現病株立即移除并銷毀。
蟲害(如蚜蟲、紅蜘蛛):使用生物防治(如捕食性昆蟲)或低毒農藥。
環境突變處理
停電或設備故障:啟用備用電源或轉移植物至穩定環境,記錄中斷時間。
溫濕度異常:立即排查原因(如傳感器故障、加濕器漏水),調整至正常范圍。
樣本代表性保障
避免人為干預(如過度修剪)影響植物自然生長。
重復實驗至少3次,確保數據可重復性。
五、特殊實驗注意事項
轉基因或脅迫實驗:
轉基因材料需在專用隔離區域操作,防止基因污染。
脅迫實驗(如干旱、鹽堿)需逐步施加壓力,避免植物瞬間死亡。
長期實驗(如世代繁殖):
記錄親本與后代特征,保留種子樣本。
定期輪換種植位置,減少土壤養分失衡。